来源: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作者:白岩松
【编者按】近日,在团中央志工部举办的201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骨干人员培训班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白岩松以《志愿服务九思》为题,讲授了他对志愿服务的思考。现将整理完善后的《志愿服务九思》一文刊发,以飨读者。 志愿者行动在中国扎根,是在1993年,由共青团中央在全国发启。和中国很多事情一样,志愿服务也是与邓小平的南巡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紧密相关的。正是由于邓小平南巡,思想进一步解放,我们要由一个过去单兵突进的经济改革、生活改善,向整体的社会改革、民生改善的方向进行转化。我们在讨论志愿者话题的时候,要有一个大背景,为什么是这20年,尤其是在最近的这10年志愿者事业得以迅猛发展?那是因为,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追求物质目标的改革向追求非物质目标的改革进行转变,由一个效率优先的改革向公平优先的改革进行转变,这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在前期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改革的目标更多的是用数字衡量的物质目标,温饱、翻两番、小康,等等。但是发展到最近的这10年间,原来的物质目标正让位于一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比如说尊严,比如说和谐。中国的改革毫不例外地走上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道路:一定要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非物质的追求,这也正体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追求物质目标的年代,人们吃饱了就是幸福。范伟说:“饿急了,前方一哥们拎俩包子,只要能把那俩包子塞我嘴里,我就是幸福的。”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家家都很穷,大家都不会去想象文明、民主、自由这些字眼,所谓理想也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饱、喝足,那个时候就是把幸福等同于物质。但是当大家真正吃饱了穿暖了才发现,吃饱穿暖之后想要实现的目标更难。这个时候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拥有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可见,20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暗合了中国改革的悄然转型。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深圳蛇口贴的大标语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大家从这个标语里就能看到强烈的时代背景。这两年我向有关部门倡议这个标语要改一改,变成“效率就是金钱,公平就是生命”。因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需求不一样了,我们开始需要公平,在这个背景下志愿服务得以蓬勃发展。当今社会,除了物质捐赠,我们很少提倡思想捐赠、时间捐赠、爱的捐赠,我们只理解硬慈善,一提到慈善都以金钱衡量,以物质衡量,而缺乏对与人交流、心理支援、为别人提供就业模式、让人走出孤独等软慈善的理解。所以,20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也暗合了这个社会正在由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的转化。
那么,当我们的社会更加强调公平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涉及到一个社会准则,即拥有多余东西的人,要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多余不仅仅指物质的多余,还包括精力、精神、情感、信仰等等。《道德经》里面明确地说,“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天之道。
在座的各位主要来自省、市团委志愿者工作机构,都是从事与志愿者相关工作的,在这儿我想与大家共勉一个观点:任何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做一件事情一定做不到真好,能及格就不错了,而想要做到真好一定是由内心指引脑袋,由要你做变成你真心想去做。今天,我把多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些思考作了些梳理,大致涉及九个方面,暂且叫志愿服务九思吧。
一、志愿与自愿。
“志愿”这个词,其实在中国并不陌生,新中国刚成立没两年,就有了“志愿军”的概念,“志愿”二字深入人心。在大陆,我们习惯用“志愿者”这样的称呼,而在台湾、香港以及世界上其他华人地区更多的是用“义工”、“志工”等词,我觉得后者更能体现自愿的意义。因为“志”和“义”天然地跟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甚至比“志愿”这两个字更靠近中国文化的本源。“志”,是“义士”的“士”字底下加一颗心,“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努力追求的优秀品质,志愿者、“志工”、“义工”,国际上是一个词,都是“volunteer”,这里都强调发自内心的意思,都在反映着这种本源性,就是说是发自内心的,任何强加于人的都不是真正的志愿。
大家作为省、市级团委的志愿者工作部的部长,也涉及到一个思维如何转化的问题。你要发自内心的,为你有机会做这项工作的管理者、这项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而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别人即便不在这个位置上都争相做这件事,更何况你就坐在这个位置上呢?作为管理者、倡议者、种子、推动者、建设者,在发动引导别人的时候,也应该以自愿为原则,让有此心的人能近此道,而不强迫怀有他心的人非做这件事。这就是孔子也讲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是强调自愿的本性。人的觉悟有高低,认识有先后,都很正常,也许人家再过一段时间认识到位了,也愿意从事志愿服务了,可是你现在就非得把人家拉进来,这样不好,强扭的瓜不甜。因此说“自愿”这个词,可以去衡量很多的事情,不仅是对你自己,也包括对他人。
二、志愿与自我。
提起志愿服务,我们总以为是一种单向给予的概念,志愿行为总是去帮助别人,其实不然。我觉得志愿行为首先是在帮助自己、提升自己,是你自己的需求。人不是简单的动物,吃饱喝足了就行,而是要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提升。当你拥有自愿之心后,你愿意把志愿活动当成你的一个目标,为别人服务你会感到愉悦。就像有一次我做志愿服务活动时,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辛辛苦苦做这件事,耽误你大量的时间?我坦诚地告诉他,这是我内心的需求,人到中年最奢侈的东西是平静,当我用大量时间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我内心更容易平静,做完志愿服务之后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家里听听音乐、喝喝茶,我觉得我没白搭。志愿者首先是为自己,而这种自己却是一种提升,是人的更高层面上的需求的一种提升。
北京有一位老大姐现在快七十岁了,叫孙洵。志愿者行动在中国有20年,但她已然穿越了这20年,她干好事已有四五十年了。她走不出屋子,患了重症肌无力,医生宣判她二十几岁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却一直活到现在,因为几十年来她通过做节目帮助别人,所有有这方面困扰的人经常来到她房间里聚会。因为她天天想着帮助别人,不仅自己疼痛在减弱,而且现在活到了快七十岁,创造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
我还采访过一个编剧,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电视人,由于出了车祸,被人家给撞的坐在轮椅上生活。他说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他说我也曾经埋怨别人,怨恨肇事者,但是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当我在抱怨的时候世界越变越小,只剩下了我自己,终于有一天当我原谅了肇事者,我发现我可以原谅更多的人,可以包容更多的人,心胸逐渐打开,我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我2005年做《岩松看台湾》的时候,发现台湾的人间佛教搞得非常好,他们虽然叫佛教,却没有任何香火气,不是到那儿就跪下磕头,而是大量的以志工的方式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慈济的证严上人跟我说过一句话,她说我要求慈济的所有志工们一定要对被帮助的人说谢谢。听上去很奇怪,我们习惯了被帮助的人说谢谢,为什么慈济要求志工说谢谢呢?这就是志愿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你也是得到者,甚至你是更大的得到者,你应该有一种感恩,你意识到我很幸运,我还可以去帮助别人,我得到一种愉悦,我去的时候可能心情很不舒畅,但在帮助完别人的时候我心胸打开了,这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我怎么可能不对被帮助的人说声谢谢呢?我要感恩,他居然还允许我帮助他,他提供了我能帮助他的可能。这种反响恰恰也是一种境界。
志愿服务首先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也是让自我得到拯救的一种方式。我见过很多人,当他沉迷在自我的领域里走不出去的时候,抑郁悲观,但是当他把心打开,开始帮助别人、走向社会的时候,最后他自己得以拯救,请问谁是志愿服务的最大获益者?其实最大的获益者是自我,通过帮助天下而让自己走进天下。
|